in

Web 1.0 vs Web 2.0 vs Web 3.0: 完整比较

关键点:

  • web 1.0是互联网的青春期阶段,基本上是一个只读的体验。
  • web 2.0是我们在过去10-15年中习惯的互联网迭代版本,侧重于互动和社交化。
  • web 3.0在某种程度上是概念性的,但实际上已经存在,通过互联网的分散和普遍更加“开放”的元素来展示。

如果你对科技稍有兴趣,你可能听说过web 3.0这个术语,通常称为web3。web3指的是下一代互联网。支持者希望它能使互联网分散化,以便用户有更多自由来塑造它。但是关于web 3.0存在很多困惑,特别是它与之前的web 1.0和web 2.0有何区别。那么,主要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事情会这样运作,互联网成为真正的开源会意味着什么呢?

web 1.0 vs web 2.0 vs web 3.0.

©iemrah/shutterstock.com

什么是web 1.0、2.0和3.0的区别:完整解释

要理解这三个“迭代”之间的区别,你必须从web本身的历史开始。首要的区别是,“web”不是“互联网”的另一个词。是的,完全不同的东西,尽管我们通常不会这样认为。互联网是指存储和发送信息的一系列计算机系统。web是你访问和互动的站点和页面。它们运行在互联网上,但从技术上讲是web。

接下来,让我们谈一些历史。全球“网络网络”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但我们今天所称的互联网始于1989年左右。它的初衷是建立一个可以在世界各地的多个不同点存储和共享信息的网络。至少最初是这样的。

互联网的事情就是它一直在不断发展。它不是像一天互联网是web 1.0然后更新到2.0那样。这是一个过程。从许多方面来说,web3已经存在,早在2006年就已经存在。区块链和nft都是web3技术。它们既是思想,也是技术,因此了解每个的含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网络是很重要的。

web 1.0 – 3.0:一个确切的定义

web 1.0:只读网络

web 1.0或者所谓的万维网是我们今天所熟知和喜爱的东西的第一个版本。它被称为只读网络,因为它缺乏今天的网络所具有的社交参与性。它以由超链接连接的静态网页为特点。只有少数人在创建这些页面和内容,它完全由他们拥有。它没有今天的网络上可以找到的任何互动,像myspace和tumblr这样的页面已经接近但还有一段距离。这个网络的第一次迭代是供寻找信息和数据的人使用的。

有趣的事实:web 1.0的网站不具有互动性。

©hermanthos/shutterstock.com

web 2.0:社交网络

终于,我们来到了今天的web。web 2.0被称为社交网络,因为它不仅围绕阅读信息,而且还围绕在web上评论、分享和互动内容。而1.0专注于访问静态网页上的信息,没有什么风头,而2.0则完全关注用户体验。用户生成的内容,如youtube上的视频,播客的rss订阅以及社交媒体个人资料都易于使用,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它们来扩大受众。

然而,虽然1.0是开源的,但2.0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平台是集中化的。因此,要使用和从web中受益,您必须遵循平台的准则,这使得facebook、google和twitter等公司对web拥有巨大的权力。

web 1.0与web 2.0

web 3.0:未来?

web3不仅仅是一个在地平线上的概念。它已经以区块链的形式出现,区块链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共享交易数据库。去中心化和开放性是3.0的特点。支持这一迭代的人认为,这将增加用户的权力,并将其从像google或facebook这样的大公司转移到其他地方。

这个想法是,web 3.0将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来创建一个完全自主、智能的互联网,它可以像我们一样理解内容。因此,它将分析和理解文字,而不是像当前版本那样处理数字。

值得一提的是,3.0目前还没有普及。正如我所提到的,它在区块链、nft和ar云中有所体现。元宇宙也基于web3的思想,但两者离实现还有一段距离。目前还不清楚web3最终会呈现什么样子。web是一个不断演变的东西,web3的愿景可能不是我们未来会得到的。

web 1.0、2.0和3.0如何工作?

构建模块

web的最初版本是由相互连接的商业服务器和其他数字跳转点组成的混合网络。它在技术上是开源的,但需要您理解如何从头开始编写网页的代码。网页使用非常简单的html代码构建,因此在图形上非常简单明了。它使用连接到超链接的gif按钮,非常小的图形和纯色。而不是当前web上的精心策划和漂亮的设计。

web 2.0将web从一个巨大的数字化百科全书转变为数字通信和丰富用户体验的载体。过去的平淡无奇的网页已经不复存在,管理员们几乎无法维护。现在,您不仅可以阅读存储在服务器上的信息,还可以使用超文本传输协议或http将消息发送到该服务器。开发人员可以使用一系列语言来构建web,如html5、css和javascript,但您仍然需要一个主机来开发网页。

web 2.0是一个更具互动性和社交化的平台。

集中化与去中心化

这是三个网络迭代之间最大的区别。web 3.0的支持者认为,去中心化是互联网发展的关键。但是你会问,web 2.0不是“民主化了互联网”吗?嗯,有点。最初的web 1.0是开放源代码的,意味着任何具备构建网页技能的人都可以做到。关键词是“具备技能”,编码并不容易,也没有多少人知道如何做。于是web 2.0应运而生。

通过web 2.0,公司能够创建工具,使更多的人能够创建内容。视频内容创作者可以随时在youtube上发布视频,潜在地触达全球数百万粉丝。然而,这样做的代价是所有权的转移 – 你可能拥有视频,但拥有youtube的谷歌拥有平台。你可能通过youtube的合作计划赚钱,但谷歌规定你可以赚多少钱以及需要满足哪些指导方针。这就是为什么web 3.0对某些人具有吸引力的原因。

现在,互联网的权力“集中”在几个主要的生产者手中。web 3.0承诺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互联网去中心化。没错,web 1.0与web 3.0的目标都是开放源代码,但你仍然需要具备构建网页的技能。而web 3.0将赋予创作者不仅可以发布内容,还可以托管内容的工具。

网络的起源在哪里?

将互联网看作是一个可以在多个点存储和访问信息的网络的概念并不新鲜。尼古拉·特斯拉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了“世界无线系统”的理论。创造一个人类知识的机械图书馆的想法甚至更久远。但真正超越理念的并不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

蒂姆·伯纳斯-李被认为是万维网的发明者。他是一位计算机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在20世纪80年代末毕业于牛津大学。他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找到了第一份工作,那里的一个名为“超文本”的新技术引起了他的兴趣。伯纳斯-李认为可以利用这项技术创造一种更快、更简单的信息共享方式。

互联网从伯纳斯-李最初的设计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仍然要感谢他为互联网奠定的三项关键技术:html、url和http,它们至今仍是互联网的基石。

web 3.0推动去中心化和开放。

web 1.0、2.0和3.0的应用是什么?

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这三个迭代之间的区别有了很好的了解,但对终端用户意味着什么呢?web 1.0技术仍然是互联网的基石,但它已经几乎完全被web 2.0取代。目前的主要争论是web 3.0的倡导者与认为互联网还有其他发展方向的人之间的争议。

支持web3的理由

web3的支持者来自于各种不同的思潮,但他们都在一件事上达成了共识 – 互联网应该由用户拥有。正如我们所提到的,互联网被像亚马逊、facebook和谷歌这样的科技巨头所主导,而web3的目标是通过区块链技术将所有权从这些公司转移到用户手中。他们希望消除平台作为中间人的存在,完全向用户开放互联网。

这种方式有几种作用。很难相信我现在才提到 加密货币,但是我们就是在这里。加密货币背后的观点,或者至少最初的想法,是你的钱没有一个中央集中的地方,没有银行或贷款服务。你的钱分散在网络上,没有人可以对你规定服务条款。

web3 提议利用这种模式进行互动。因此,像 twitter 这样的公共公司将发行加密代币而不是股份。用户可以通过内容的爆发或构建强大的受众来获得这些代币。然后,他们可以使用这些代币来对平台政策进行投票。持有这些代币的用户会受到激励,使 twitter 变得更好,因为他们代币的价值取决于平台的成功。

更加怀疑的观点

web3 的反对者也不完全依附于 web 2.0。几乎在辩论中的每个人都同意 web 2.0 需要发展。当前 web 的激励机制导致了一些相当可疑的内容。怀疑者认为,web3 的激励模式会放大这一问题。区块链本身也存在问题。一旦某样东西被记录在区块链上,要将其删除就非常困难。因此,如果有令人反感的内容出现在网络上,你将无法将其删除。

区块链并非像某些人声称的那样安全。nft 的所有者成为了一种新型盗版的受害者。假冒的 nft 被存入他们的加密钱包中,如果他们点击了它们,他们可能会失去很多代币,相当于数千美元的价值。

所有权问题也是 web3 的一个重要卖点。一些反对者认为,与其让用户获得权力,它只是将权力从一个中心转移到另一个中心。风险投资公司像 安德烈森·霍洛维茨 都是 web3 技术的热情支持者,并在 web3 项目上投资了数百万美元。担心的是,权力将从当前的 web 巨头转移到这些机构和他们支持的公司。

还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人甚至认为 web3 广告中所承诺的那样是不可能实现的。区块链需要大量能源,并且 托管自己的服务器 非常昂贵。要使 web3 成为可行的,网络需要变得集中化才能实现其巅峰,这将完全违背 web3 的初衷,并确保网络的权力掌握在能够向其投入最多资金的人手中。

Written by